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科研咨政 >> 科研成果

关于加快攀枝花市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考

  • 文章来源:攀枝花日报发布时间:2020-04-25访问数:0
  • 文字大小:TT

    □ 唐  进

  文化和旅游部的组建成立,标志我国文旅融合新时代的开启,同时也意味着文化旅游产业迈入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升的关键阶段,将对提升和优化城市产业综合生态体系建设有着重要作用。在当前攀枝花市推进城市转型之际,如何以新的发展理念为指引,做好“钒钛、阳光”两篇文章,实现由钢铁之城向钒钛之都、由工矿基地向康养胜地、由传统三线建设城市向区域中心城市的重大转变;如何凸显文旅产业新的定位作用,实现产业纵深拓展,推动新旧动能转换,打造经济新引擎。这都是我们目前应深入思考的现实问题。

  一、 文旅融合背景下攀枝花市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契机

  1.发展理念的相互融合为文旅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格局

  一是旅游资源地的概念出现颠覆与重塑。相对差异化的自然景观和历史人文资源,承载社会共同价值的文化地标,及其优秀的生活品质和商业环境,才是旅游目的地竞争的关键指标;二是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出现颠覆与重塑。旅游资源价值的开发与挖掘不再围绕旅行社、导游、酒店等传统要素,城市整体的安全、秩序和品质感才是旅游目的地形象构建的本底资源,甚至包括市民的文化素质、人生理念、生活方式等“环境资源”和“社会资源”,都能成为最好的旅游吸引物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旅游业的品质高度与未来发展出现颠覆与重塑。旅游业的重点竞争不仅是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之间的竞争,也是不同地区美好生活之间的竞争。如何提供足量质优的旅游产品,解决人民对美好旅游生活的追求,关键在于提升产业发展能级。

  2.城市文化品牌的构建为文旅产业发展提升了品质内涵。

  培育和扶持城市文化产业品牌,实现软价值驱动。一是城市文化品牌体系的建设,首先是在瞄准市场需求和百姓实际价值取向的基础上,找准广大消费者所接受和认可的细分领域,逐步形成文化主力品牌;二是坚持品牌培育与产业升级相结合,发挥品牌引领作用,把实施品牌战略作为推动转型升级的重要切入点;三是明确城市、文化和旅游三者的共生性。要依循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准文旅融合发展的增长点。要整合文化旅游产业资源,形成复合式整体,联动文化旅游经济。要合理测评各区域文化旅游业联动潜力,以保证不同区域发展各具特色并实现区域文化旅游业的联动发展;四是培育“文化+”新型业态,激发创意经济新活力。将其作为一项综合性、带动性极强的产业,广度、可容纳度不断延展扩充,与其他产业或要素形成更多更广的产业生态圈层。

  3.收益结构的优化为文旅产业迸发出源源不断地发展动力

  从服务对象来看,本地居民的近程旅游、微观旅游和公共休闲等日常化、高频化的消费活动将成为旅游经济的主体构成。在本地居民与游客共享资源,常态化宜居宜游、主客共享的过程中,文旅产业将成为引领和拉动大众生活的综合消费;从服务手段来看,文旅融合将不断地构建出文旅产业发展的新业态,实现单一特色的资源优势转变成为复合型资源优势,极大地丰富文旅产业结构体系,拓宽了文旅产业的空间发展;从服务内容来看,以文旅产业为优势产业能整合与旅游关联较远的如农业、医疗、交通、教育等产业,为其找到新的定位和销售渠道,重构成熟稳定的产业新链条,带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从服务品质来看,实现公共服务的全域化覆盖,将旅游设施和公共服务从景点景区拓展到全城,以全域优质服务实现文旅产业增值。

  二、加快推进攀枝花市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具体措施

  1.践行文旅融合路径。围绕文化和旅游融合思路,即是“理念融合、职能融合、产业融合、市场融合、服务融合、交流融合”。找准文化和旅游工作的最大公约数、最佳连接点,推动文化和旅游工作各领域、多方位、全链条深度融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并进,为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提供新引擎新动力,形成发展新优势。

  2.坚持主客共享的发展理念。因外部技术的改变,传统的主客关系得到重新解析和重组,沉浸式的消费方式作为文旅融合的组成部分,与当地居民共商、共建、共享的同城化消费感受必然会催生出:一方面有“旅游+”、“文化+旅游+”、“+旅游”等多种产业融合形态、多元化旅游服务和体验产品的出现,用以满足游客不同层次的需要;另一方面,文旅产业能以全域式的开拓,多层次服务需求的丰富,旅游目的地基础设施的完善、商业环境和服务水平的提升等实现行业产业的全域联动。

  3.积极探索文旅产业融合的发展模式。一是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建设五条文旅线,实现两个翻一番”文旅产业发展目标,在城市发展规划中明确文旅发展空间,在产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文旅支撑项目,在人才规划中明确文旅队伍培养,全领域、全方位地推进文旅产业的融合发展;二是要升级项目驱动全域发展战略,围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推动攀枝花市旅游业由“景区旅游”向“全域旅游”发展模式的转变,从而构建科学健康的新型旅游发展格局;三是建立文旅产业发展保障和政策扶持机制,对投资金额大、带动能力强的重大项目予以支持,多举办招商推介会,在探索发展多元业态上力求突破;四是在业态融合方面,以全域为视野,实现从美丽风景到美好生活附加值的提升。如:重点把全域旅游放在“六度”自然禀赋的框架中,放在“康养+”的大背景下,牢牢把握住文旅产业关联度大、综合性强的特质,通过坚持一体化发展,以系统思维勾勒全域旅游魅力画卷,推进文旅产业和相关产业融合互动;五是在旅游产品方面,支持、鼓励旅游景区创建国家级旅游景区、省级和国家旅游度假区,力争每个县(区)都建成不少于两个不同类别的核心景区,发挥集聚和带动效应。改善旅游美食、购物环境,推动各县(区)打造一处(一条)有规模、上档次、具特色的购物中心、休闲街区、美食街。鼓励各县(区)结合当地特色,举办各类民俗、农事、饮食节庆活动。拓展旅游住宿形态,大力发展汽车营地、露营基地、民宿、帐篷酒店等新型住宿业态。鼓励各县(区)结合当地特色在重点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打造夜间娱乐项目,吸引过夜游客,拉动旅游消费。鼓励各县(区)大力开发地方文化特色旅游商品,打造地方特色“旅游手信”品牌,提升旅游商品的设计包装

  4.构建城市文化品牌支撑体系。推动城市文化清单建设,发挥市场调剂配置文化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使其它城市闲置废弃或低效运行的存量文化资源向本区域集中,使其它地区新发掘的文化资源向本区域的名牌文化产品和优势文化企业集聚,将外地资源的潜在效能转化为本地城市品牌的显性优势;进一步挖掘特色文化产业,以特色文化为元素,注重知识内涵发掘,利用不同载体再造与创新,构筑起多元立体的文旅融合发展新形式;大力发展文创产业,利用文化产业扩张化特点,不断地衍生文化附加值;弘扬三线精神,打造三线文化品牌,把三线文化品牌建设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中,将三线精神作为城市文化主导权,成为全市文旅产业增量的主体部分,提升城市的美誉度。

  5.提升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功能。要按照“旅游惠民,主客共享”的理念,加大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公共交通、信息咨询服务、城市公共绿地、城市公园与市民广场等公共休闲与文化娱乐场所等的建设;以“智慧旅游”为手段提升旅游的公共服务水平,实现公共服务的全域覆盖;在满足外来旅客需求的同时,更要注重本地居民的休闲需求,构建外来游客与本地居民共享的高品质生活环境;要推进服务供给精细化,找准服务群众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对接群众需求实施服务供给侧改革,办好一件件民生实事。

     (作者单位:中共攀枝花市委党校、三线建设干部学院)

文章作者: 唐 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