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科研咨政 >> 科研成果

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的基础

  • 文章来源:攀枝花日报发布时间:2020-05-08访问数:0
  • 文字大小:TT

    □李  常

  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良好的社会治理是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前提和保障。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加强社会治理作出了重要的战略部署,指出“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把握好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治理体系的社会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治理的内在要求。

  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的价值取向是人民。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全党必须牢记,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社会治理的核心是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以人民为中心,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打造新时代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重视全民积极参与、共同建设和共同治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就意味着在社会治理的发展目标上要由过去偏重追求经济增长转向更加重视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社会治理的方式也由自上而下的单向管理转向政府和多元主体良性互动,因而社会治理的参与主体也逐渐从政府主导转向党委领导、政府负责下的社会多元主体共同治理。要以共建共治共享为基本原则,其中坚持共建是基础,共治是关键,共享是根本。要从保障和改善民生做起,在体制机制、法律政策上系统谋划,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要始终坚持社会治理的成效由人民的实践来检验,以人民同意不同意、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的着力点是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因而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着力点,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不断取得新进展,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在社会治理中实现保障和改善民生应该把握好三个原则。一是兜底原则,就是要补齐民生短板,兜住贫困底线。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织好社会安全网,社会政策需发挥托底作用,让社会底层抱有希望。一方面要继续深入开展脱贫攻坚,保证2020年顺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特别是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要保障这些地区的扶贫不倒退、不回笼。另一方面要通过社会政策以及社会救助的一些途径将生活救助、教育救助、医疗救助、住房救助等纳入社会救助体系,使全体人民生活有保障,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二是创新原则,就是要在社会治理创新中增进民生福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只有不断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突出问题,切实保障民生,社会才能稳定发展。大力解决好住房、医疗、教育、养老等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问题,做到“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缓解社会矛盾,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三是公平原则,就是要在社会治理中促进公平正义。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就指出,“要进一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通过制度安排更好保障人民群众各方面权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不仅体现在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体现在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要求的日益增长。要通过制度安排,依法保障人民权益,克服人为因素造成的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保证全体人民依法平等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要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审视现有各方面体制机制和政策规定的重要尺度,作为促进改革各个领域、各个环节问题的重点。只有在社会治理创新中持续改善民生,不断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困扰的突出问题,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大多数人,才能够营造公平有序的社会氛围,形成治理合力,推动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

  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的基本要求是完善治理格局。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社会治理要“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社会化就是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参与社会治理,统筹社会各种资源支持社会治理,激发社会治理活力,推动形成矛盾自我化解机制,实现社会治理共识统一、行动协同、结果共享的社会化治理。法治化就是以法治作为社会治理的基本方式,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谋划和推进社会治理。智能化就是借助于现代化、智能化的工具和思维,将人新兴技术工具运用到社会治理中,把互联网新理念、新思维运用到各项决策过程中。专业化就是形成专业化能力和专业人才队伍,推进社会治理方式方法专业化,丰富并提高风险预警防范、突发事件应对、矛盾调解处理、利益疏导调整等多种治理方式方法及其专业化能力,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提供各种专业服务。这就要求在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的指导下,进一步加快制度建设,提高社会治理的质量能力。一方面要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我们党把社会心理服务和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确立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任务,不仅彰显党对人民群众的深情厚谊和人文关怀,也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属性和文明进步。要通过党和政府负责组织、社会团体大力协同、公民个体广泛参与,实施社会心理服务、心理疏导、心理干预等手段,来培训心理知识,指导心理健康,调节社会情绪,整合社会心态,构筑社会心理防线,有效维护社会稳定。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另一方面要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巩固党和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的社会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到城乡社区,社区服务和管理能力强了,社会治理的基础就实了。”公众参与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来源,通过社会协同,实现公众参与共治。社区治理是社会治理的最基本层级和最基础方式。我国社会问题主要集中在基层,解决社会问题的基本力量也在基层。要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不断健全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尽可能把资源、服务、管理放到基层,使基层有职有权有物,更好地为群众提供精准有效的服务和管理,夯实国家治理的基石。

  (作者单位:中共攀枝花市委党校、三线建设干部学院)

文章作者:李 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