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建设时期共产党人初心的四个维度
- 文章来源:攀枝花日报发布时间:2020-06-11访问数:0
- 文字大小:TT
□代玲 代发君
坚守初心是共产党人的优良品质。三线建设时期共产党人的初心既与建党以来共产党人的初心一脉相承,又有新的时代内涵,并突出表现为四个维度:为国为民的忧患之心、爱党爱国的忠诚之心、改善民生的为民之心、舍身忘死的报国之心,四大鲜明指向生动诠释了当年三线建设们崇高的精神气节和家国情怀,为新时代传承“三线精神”,走好新长征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一、为国为民的忧患之心
忧患意识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最深沉、最宝贵的财富。1921年,中国共产党自成立的那一刻起,就自觉地以肩负起传承民族文化,拯救民族危机为己任,肩负起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历史责任。新中国成立后的相当一段时间,世界还处于“冷战”阶段,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复杂交织,初生的人民共和国面临着一系列的危险和挑战。
20世纪六十年代初,在我国加快巩固国家政权,改善人民生活的紧要关头,周边的国际形势急剧恶化,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对各种外部危机给予了高度关注。1964年5月27日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毛泽东曾明确指出:“在原子弹时期,没有后方不行。‘三五’计划要考虑解决全国工业布局不平衡的问题,要搞一、二、三线的战略布局,加强三线建设,防备敌人的入侵”。他特别强调,应该在四川的攀枝花建立钢铁生产基地。此后,他反复强调:“只要帝国主义还存在,就有战争的危险。我们要下决心搞三线建设,一、二线也要搞点军事工业,准备游击战争有根据地,有了这个东西就放心了。”忧患之情溢于言表。
与此同时,毛泽东的这种忧患之心也感染了党内最广大的党员领导干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为此殚精竭虑。他们或协助统筹三线建设布局,或亲临三线一线调查研究,或不顾年迈主持一方工作,始终将国家安全和人民安全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战斗在保家卫国的第一线。“无眠时代”“等待战争的日子”成为这一时期最形象的表达,“三线建设搞不好,我睡不着觉”成为这一时期共产党人忧患之心的最好注释。
二、爱党爱国的忠诚之心
三线建设战略确立之后,组织大会战便成为当务之急,“到农村去、到边疆区、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成为这个时代的最响亮的口号。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建设工期刻不容缓,为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无数共产党人放弃了安稳的生活,离开了自己熟悉的环境,背井离乡,从东北、华北、华东等相对发达地区开赴西北、西南边陲,在荒山野岭中安营扎寨。在他们当中,有的离开了自己的父母,有的离开了自己的爱人,有的离开自己孩子,凭着对党和国家的忠诚,毅然决然地成为一个“三线人”。
面对一个个毫不熟悉的环境,各种困难可想而知,与东部地区相比,三线地区条件素来艰苦、物质匮乏、交通不畅,面对庞大的建设大军,吃穿住用行更是困难重重,吃的干咸菜,住的干打垒,生活用水紧张。“四川的太阳云南的风,贵州下雨赛过冬”,恶劣的自然环境成为建设者们必须克服的难题,战天斗地、披星戴月、与狼为伍、与蛇为伴几成常态。然而,尽管如此,却鲜有人在党和国家面前提要求、提困难,在他们看来,在党和国家面前“提困难是一种羞耻”。国家有难,作为共产党人,就应该义不容辞,义无反顾。三线建设过程中,前后有400多万人参加了这场史无前例的大会战,正是因为他们坚定的信仰和无比的忠诚,才铸就了共和国强大的国防事业。
三、改善民生的为民之心
作为重大战略政策,党和国家领导人一开始便为三线建设确立了战略目标和价值导向。可以说,正是因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才得以概括和提出,三线建设才有了灵魂和归宿。其中,“备战”是出于国防,“备荒”是出于民生,但无论是“备战”还是“备荒”,其最终的出发点都是“人民”,因此,三线建设从一开始就决定了其“以人民为中心”的本质属性。
建设初期,选址成为当务之急,数以千计的企业、工厂、学校、科研院所从一线迁往西部地区,与民争地在所难免。为了尽量不占用农田,保护和发展地方群众生产生活,共产党人积极探索出了切实有效的政策和措施,总结出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经济建设方针。在攀钢的选址过程中,最初存在三个方案:一是乐山的九里,二是西昌的牛郎坝,三是攀枝花的弄弄坪,但具体选择何处却存在分歧。乐山的九里和西昌的牛郎坝尽管各具优势,但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便是不同程度占用农田,这与共产党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初衷是相违背的,因此,经过反复论证,钉子最后钉在了攀枝花。
在四川浦陵机械厂的建设过程中,建设者从四川人多地少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三不四要”的建厂原则:即不占或尽量少占农民的良田好地;不拆或少拆民房,不迁或少迁居民;不搞高标准非生产建设,坚持延安精神,勤俭节约。“三不四要”建厂原则,收到了良好效果,发展了农业生产,受到了农民的广泛欢迎。
前后17年,共产党人始终将改善民生作为落实三线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时刻没有忘记“备战备荒为人民”最初目标,通过共产党人的艰苦努力,西部地区不仅建立起了强大的国防工业,而且地区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工业城市拔地而起,交通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与提高。
四、舍身忘死的报国之心
舍身忘死、奋不顾身是共产党人的精神基因,革命战争年代如此,三线建设时期同样如此。共产党人为了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他们将全部生命化为报国热情,用脊梁托起共和国的国防之基。在他们当中,有领导干部、有专家学者、有铁路工人,有“三线学兵”。轰轰烈烈的三线岁月,涌现出了一个又一个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出现了一幕又一幕气壮山河的动人事迹,他们将生死置之度外,创造了诸如开天辟地般的英雄神话,其中,尤以铁道兵战士牺牲最为巨大。由于西南地区地处山区,山高路险、地质条件脆弱,泥沙、管涌、断裂带大量并存,在打通每一寸路基的过程中,都要付出了血与生命的代价。
龙骨甸大桥是成昆铁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年,在修建这座大桥的时候,铁道兵战士熊汉俊才二十一岁,正好青春年华,然而,不知疲倦的连续工作让他体力不支,昏昏欲睡。在他浇筑到第七号桥墩的时候,便脚下一个滑,身体前倾。当战友们反应过来的时候,他已经被混凝土迅速淹没。为了抢抓工期,指战员们含泪决定将熊汉俊烈士留在桥墩里,用他的脊梁撑起这座来之不易的“生命之桥”。战士徐文科在一次作业中,隧道内发生严重塌方,他不幸被碎石和支撑木紧紧压住,全身不能动弹。危急时刻,他对抢救自己的战友说:“别管我,快出去,我们的任务还没有完成,党和人民需要你们,不要为了救我而耽误。”说完,捡起一块石头砸向了自己的头颅,为祖国献出了年仅23岁的生命。
在三线建设的系列工程中,数以千计的铁道兵战士为了报效国家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滋养着共和国的成长。也正是因为他们奋不顾身、舍身忘死,三线建设才得以让帝国主义和敌对势力望而却步,确保了国家安全。可以说毫不夸张地说,一部三线建设史就是一部奋斗史、牺牲史、奉献史,也是共产党人对初心的最真挚、最全面的一次诠释。
(作者单位:中共攀枝花市委党校、三线建设干部学院)
文章作者:代玲 代发君
- 干部任前公示[01-26]
- 写好“两试引领、五市并进、共富共美”的党校答卷——市委党校召开学习贯彻市委十一届八次全会暨市委经济...[01-17]
- 2024年12月电子图书分享[01-13]
- 习近平系列电子图书[01-13]
- 市委党校退休党支部圆满完成换届选举工作[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