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科研咨政 >> 科研成果

从文化视角分析中国共产党的成功密码

  • 文章来源:攀枝花日报发布时间:2021-12-24访问数:0
  • 文字大小:TT

  泾泾

       破解中国共产党的成功密码实际上回答的是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问题,从文化视角进行分析可以更深层次的挖掘中国共产党百年来是如何取得革命的胜利,如何带领人民走上富强民主文明的道路的经验和总结。

  坚定的信仰力量和持续的文化领导。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见证中国共产党一步步从弱小走向壮大。尤其是在新时期,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局势,多种社会思潮的冲击导致意识形态领域遭受多重考验,更加需要信仰之力。实际上,从中国共产党诞生之日起,就与革命信仰紧密相连,所谋所求都与人民密切相关。在经历了鸦片战争前后那段黑暗的历史,中国人民迫切地需要一种能够带领人民走出困境,摆脱落后,抵制帝国主义入侵的精神信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对于正在寻找出路的国人来说,犹如一剂解药良方,最终时代和人民选择了共产主义的信仰,并在未来的奋斗过程中毫不动摇。尤其是十九大以来,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提出了“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的思想,明确了信仰对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在文化发展上的立场就是要求具有社会主义的方向性,必须代表无产阶级,这里把握方向的重任只能交到中国共产党手中。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斗争实践中形成了党管思想文化的重要制度,从一开始文化就是我们党领导人民的重要领域,在过去的百年里,明晰了党的领导是文化建设保持先进性与纯洁性的根本保证。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就指出:“在我们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里,当然不能让毒草到处泛滥。无论在党内,还是在思想界、文艺界,主要的和占统治地位的,必须力争是香花,是马克思主义”,直截了当地明确党在文化方面的领导权。在《新民主主义论》中他指出,“现时的中国新文化也不能离开中国无产阶级文化思想的领导,即不能离开共产主义思想的领导”,并将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具体规定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这一界定一直沿用至今。随后在1942年5月的文艺座谈会上他提出要“展开一个无产阶级对非无产阶级的思想斗争”进一步强调马克思主义在文化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到新中国建立以后,这一领导地位更加凸显,毛泽东提出文化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为了更好地执行和贯彻“双百”方针,又提出了“文化为人民服务、文化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双百”方针“二为”方向持续活跃在党对文化的领导权中,为活跃文化氛围,增加党的吸引力,探索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有积极作用。“双百”方针“二为”方向的坚持,为人民群众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推动了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兴盛。改革开放以后,党意识到文化建设的改革也要提上日程,要加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全面领导文化的发展,邓小平提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同步发展,不能一条腿走路。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文化产业”的概念;党的十六大提出“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党的十七大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进行全面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事业的领导丝毫未放松,他强调要“自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研究和教学全过程,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十八大以来,文化建设被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文化自信成为“四个自信”的重要组成内容。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目标就是要全面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实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

  

包容的文化思维和开放的文化创新力。中国共产党的文化思维向来是支持多元的。五四运动后,多种文化解决方案甚嚣尘上,直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落地生根,但这不代表对中国本土文化的背叛和疏离。在对待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上,中国共产党从来都是理智和清醒的。毛泽东在论述新民主主义文化和旧文化的关系时指出:“中国现时的新文化也是从古代的旧文化发展而来,因此,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决不能割断历史。”改革开放以后,党中央确立了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方针。在2011 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习近平强调:“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根植于中国人民基因里的哲学符号,是不需要提醒的自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养分。这是我们党向过去借鉴,是对几千年流传的优秀文化的肯定。中国共产党也善于从革命斗争经验中总结革命文化,革命文化反过来又为中国的革命实践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在这个过程中,中华民族逐渐孕育了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等精神,是激励新时代党员的重要载体。新中国成立以后,社会发展速度加快,整个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也产生了许多先进文化,比如“大庆精神”、“焦裕禄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等等。从这些阶段的文化特征里可以发现,中国共产党的文化思维极具包容性,凡是优秀的文化,我们都可以吸收借鉴,1938年毛泽东就确定:“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那么继承就是要综合,要统一,要经过分析,挑选改造,把它综合到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中来,也是综合到红色文化中来,统一到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去。”对于外来文化,我们党的态度更加坚定,倡导交流互鉴,兼收并蓄不同国家、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丰富中华文明的价值内涵和人民的精神世界。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五周年大会上,习近平强调:“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紧密结合起来,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前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本身就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提供了与时俱进的思想文化资源。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也是对中国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既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思想精髓,又将传统文化跟新时代、新实践、新思想相融合,赋予传统文化崭新的时代意义。这种创新精神使得中国共产党能保持充裕的活力,不囿于固有模式,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甚至全世界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向。

  

稳步提升的文化软实力和文化产业文化事业。中国繁荣发展的文化产业、蒸蒸日上的文化事业得益于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重视,及在不同阶段提出的适应历史发展规律的文化发展政策。如延安时期,就创立了抗日军政大学、鲁迅艺术学院等,既提升了群众的艺术修养,也为中国共产党更好的自我宣传起到了加分的功效。在对外交流中,既要“引进来”也要“走出去”,不断从体制机制、方式方法等方面加强市场运作,降低政府在文化中的管理比例,使得中国文化方面的话语权不断增加,从做得好说得少变成做得好说得多,其实质就是开始鼓励文化宣传,便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使世界更好地认识中国,正确的评价中国共产党,减少或降低别有用心的抹黑。例如抖音网红李子柒,通过发布自己在农村的生产生活,宣传中国田园生活方式,在外国收获了一大批粉丝,从这种生动活泼的,人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将中国的美向世界展示,少了许多官方的成分,却增加了外国人的可接受能力,也向世界证实了中国绝不是外国媒体所描述的“妖魔化”国家。这种利用新兴媒体,民间力量的宣传在效果上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中国共产党接手这个满目疮痍的国家时,谈不上有文化产业文化事业,但中国共产党从它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为人民发展文化产业的基本方向,目的在于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为丰富的可供选择的精神食粮。积极推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体制机制改革,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使文化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进一步改善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条件。以文化作品为例,近年来频繁火爆的影视产业为中国的文化产品不乏精品,像战狼2、流浪地球、长津湖、哪吒、大圣归来等作品,堪称现象级影片,在弘扬主旋律的同时,也增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吸引力。还有中国特有的修仙类玄幻小说,在国外屡受追捧,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影响效力在逐步增强。另外党和国家对文化事业的投入明显增加,使得文化事业更加繁荣兴盛,以河南卫视为例,从2020年起在各大庆典活动中被广大青少年频频点赞,其庆典的风格独特,融合了大量中国传统元素,深受观众喜爱。2019年,全年全国群众文化机构共组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245.11万场次,服务人次78716万;全国文化和旅游事业费1065.02亿元,全国人均文化和旅游事业费达76.07元,是2011年的两倍多。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中,始终坚持把人民放在首位,为人民服务之心不动摇,能紧抓文化领导权不放松;在包容的文化思维和开放的文化创新力影响下,思想活跃,文化繁荣兴盛,很大程度上也提升了我国的软实力。

文章作者:杨泾泾